抽丝剥茧理“旧账”,实质解纷促和谐:三十多起合同纠纷成功先行调解

来源: 审管办 时间:2025-08-22 15:27:10

近日,襄城区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法院+调解组织+综治中心”的联动解纷模式成效,通过委派调解、专业指导、司法确认等全流程机制,30余起合同纠纷系列案先行调解成功,实现“零诉讼、全履行、广受益”的治理效果。

该批案件案情高度相似,均为司机通过贷款向公司购买工程车辆,签订挂靠经营合同,约定以运输收入分期偿还车款,但受后期工程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许多司机收入锐减,无力偿还欠款,导致矛盾激化,公司遂诉至法院。为妥善化解纠纷,法官决定优先采取先行调解方式,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将该批案件委托至鼎中民商事纠纷调解中心开展先行调解。

 

难点一:五年“糊涂账”,厘清是基础

该批案件化解的核心难点在于理清公司与司机之间盘根错节的账目:公司为司机垫付的油费、车辆保险费等巨额费用;司机为公司运输产生的收入;车款本金;公司主张的服务费、违约金等,这些款项在五年间相互交织、抵扣不清。面对“人难找、账难清”的双重困境,法官与调解员们主动担当作为,逐案梳理、核对成百上千页的票据、银行流水、合同明细,精确核算每一笔垫付、每一笔收入,最终明确实际欠款金额,为调解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却至关重要——“只有账算明白了,当事人心里才踏实,才有谈和解的可能。”

 

难点二:人难找,门难开”,送达是关键

账目厘清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于“找人”。部分司机因债务压力巨大选择回避,电话不接、调解通知拒收、对沟通存在抵触情绪。面对“送达难”,法官和调解员利用工作间隙和休息时间,驱车数十公里,深入乡镇村落,上门寻找当事人,最终达成分期付款、减免部分诉求等方案。既保障了公司的合法权益,也为陷入困境的司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出路,使得这批合同纠纷案件得以高效化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调解协议达成后,法院迅速跟进司法确认,确保了调解成果的最终落地。

 

纠纷的成功批量化解,不仅让司机们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找到了可行的还款路径,也让作为原告的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切实感受到了高效解纷带来的便利。该公司为此专程送上锦旗,表达对先行调解工作成效的认可。

 

30余起合同纠纷的成功化解,是襄城区人民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做好先行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化解在诉前的生动实践和有力证明。今后,襄城区人民法院将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深化与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社区等单位的协同联动,通过健全纠纷预警机制、优化调解资源配置、强化调解员培训等措施,完善“评估—分流—调解—确认—履行”闭环机制,切实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效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优质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