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纠纷调解工作纪实:以法为基,情法相融化解物业十年纷争

来源: 审管办 时间:2025-04-11 16:35:06

多年来,襄城区人民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依托“法院+N”调解工作机制,引导工会、专职律师、专家学者、公证员、人大代表等专业解纷资源向纠纷实质化解汇聚,建立多个品牌调解室,以调解“小切口”化解涉及民生“大纠纷”,持续织密司法服务网络,构建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解纷工作体系。

2024年11月底,襄城区人民法院向鼎中民调中心委派8件某小区物业纠纷案件,案件棘手复杂,均是业主与物业公司长达10年有余的积怨纠纷,纠纷主要集中在产权证延迟办理、房屋漏渗水、物业费缴纳标准、服务质量不达标以及公共收益支出不透明等方面。

案件委派后,由法院退休法官调解员、鼎中民调中心专业调解员、多名电话调解员及书记员组成专项调解小组,马不停蹄深入案涉小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调解小组一方面先向物业公司了解情况,对小区的公共设施维护情况、卫生保洁状况以及安保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详细勘察,另一方面向每位业主了解历年纠纷成因,全面了解掌握纠纷根源。调查后,调解小组建立了“一案一策”的工作台账,为后续的调解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一)线上调解,便捷高效

对于看似矛盾表象细微、初始争议不显,实则牵涉多方复杂利益关系、背后潜藏诸多棘手难题的3起案件,调解小组采用了“电话沟通+实地走访+线上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调解员们多次与双方当事人进行电话沟通交流,逐户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业主们讲解《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详细阐释双方在事件中的权利与义务,引导其正确认知自身所处法律地位。同时,借助电话、视频会议等线上平台组织调解会议,逐步剖析争议点,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3起案件的业主通过调解缴纳了多年以来的历史欠费,实现了“即时履行”和原告方申请撤诉,极大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精力、成本,高效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纠纷。

(二)线下调解,深入细致

针对另外1起矛盾较为复杂的案件,调解小组将双方当事人邀请到法院调解室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过程中,退休法官调解员和鼎中民调中心专业调解员继续深入释法,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对双方的争议焦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运用“背靠背”和“面对面”相结合的调解技巧,在与双方分别沟通时,深入讲解相关法律条款对案件的适用情况,明确告知其行为在法律层面的定性。调解过程中,注重情感疏导,缓和对立情绪,引导双方依据法律规定,从整体利益出发,互谅互让。经过多轮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三)诉中调解,助力审判

对于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2起案件,主审法官与调解小组紧密沟通,秉持公正原则,共同开展调解工作。在庭审过程中持续跟踪案件随时做好继续调解的准备。庭审结束后,调解小组分别与双方当事人再次沟通,依据法律规定分析诉讼可能面临的风险、所需成本以及相应法律后果,引导其权衡利弊,选择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在调解员与主审法官的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原告方申请撤诉。

 

经过多维度的努力,截止目前,该批案件线上调解成功3件,线下调解成功1件,诉中调解成功2件,开庭审理中2件,调解成功率达75%。

在此次物业纠纷调解工作中,调解小组始终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专业调解职能,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成功化解了该批物业纠纷,为社区的和谐稳定筑牢了防线。今后,襄城区人民法院将继续加强与各调解组织、物调委、物协、社区居委会等单位的合作,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进一步加强纠纷预防和化解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力量,持续推动多元解纷工作深入开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