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
—追记英年早逝的襄城区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鲁海
信念的力量
—追记英年早逝的襄城区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鲁海
难舍战友情,不忘真挚恩。正当满怀憧憬放飞梦想时,岂料今朝生死别。
襄阳市归山陵公墓,一个名叫王鲁海的逝者墓前,迎来一群痛断肝肠的昔日共同战斗过的战友,挥泪与他告别。他们的好战友、好兄弟——襄城区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鲁海,因积劳成疾于5月5日上午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起来,这位年轻法官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2岁。连日来,在他“远行”的日子里,一位又一位与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朋友自发前来与他话别,他们以真挚的哀思,寄托自己对一位执著于公平公正的好法官的敬意。
在王鲁海四十二年的生命历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壮烈,没有耀眼炫目的辉煌。但是,生命的光彩不会因为平凡而黯淡,相反,正是这蕴含在平凡之中,对“做一名好法官”的默默而长久的坚守,在他离去之后依然激荡着人们的心灵。那是——信念的力量。
“我是共和国的一名法官,肩扛天平,要勤勉敬业、忠诚履职,抑浊扬清、公正执法,把案子办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自己良心的拷问。”
谈起王鲁海,襄城区法院法警大队大队长余胜谦哽咽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鲁海论年龄比我小十几岁,从他1993年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在区委政法委工作还是到法院工作,我们情同兄弟,他的朴实和敬业令我们这些老同志自叹不如,他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做法官就要‘做一名好法官’,一直为这一不变的信念执着地追求着、奋斗着,直到脉搏跳动到最后一刻。”面对采访,年过半百的老余向记者回忆起了王鲁海刚到襄城法院工作时办的一件案件。
那是1993年深冬的一天,王鲁海和余胜谦奔赴河南省鹤壁市,向一家企业送达起诉状,为襄阳一家化工企业追讨20万元的货款。
一路颠簸,到达鹤壁已是凌晨两点,大雪漫天,寒风刺骨。此时又饿又冷的余胜谦满指望“管事先生”王鲁海会安排美美地吃上一顿热饭后再到一家条件好的宾馆住下,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王鲁海不仅没有安排吃饭还把他引到了一家十分简陋的仅10元钱一晚的小招待所。“没有暖气,带的衣服也薄,冷到骨头里了”。看到冻得直跺脚的老余,王鲁海不好意思地小声道:“咱们院办案经费紧张,能节约点就节约点。”
余胜谦说:“王鲁海那时还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就凭出口的这句话,顿时让我对眼前的年轻同事刮目相看。住进了招待所,王鲁海还在盘算着将要开展工作的具体细节,一直到天亮都没有合眼。配合他的工作,我也很受启发、很受感动。”当天一大早,王鲁海与余胜谦草草吃了碗面条就找到被告河南省鹤壁市某公司负责人,从情理到法理,既动之以情,又苦口婆心,终于打动了对方。到了下午,被告不仅当场还了五万元,还主动签了还款协议,承诺尽快归还余下部分。“那是我工作几十年来,出差条件最艰苦的一次,现在想来自己都难以置信。”回想这段历史,余胜谦感慨不已。
“我是共和国的一名法官,肩扛天平,要勤勉敬业、忠诚履职,抑浊扬清、公正执法,把案子办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自己良心的拷问。”这是句时常挂在王鲁海嘴边的话。他说,我要用这句话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力争做一名好法官。
“总是掐着表办案,没有什么能打断他的节奏。”这是襄城区法院很多法官对王鲁海的一大共同“发现”。同事王忠民谈起自己与王鲁海经历的一段惊险的往事表情凝重。他说,一次到重庆办理一起购销合同纠纷案件,王鲁海带着自己和其他同事星夜兼程,下了火车,又转了三次汽车,最后一段路要翻越大山,汽车也坐不了了。沮丧的自己和另外的同事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想走了,可王鲁海却不答应:“定好了和当事人今天见面,眼瞅着天要黑了,不赶路就来不及了。”硬是拉着他们挤上一辆老乡驾驶的拖拉机往目的地赶,右手边就是几百米深的悬崖。突然,拖拉机的一侧车轮脱落,一头撞到了山崖上。
遭此一难,同事们坐在路边,身上直冒冷汗,好一阵子说不出话来。可王鲁海却没顾上喘口气,见同事们都没有受伤,就独自一路小跑到路旁的村子里联系交通工具去了。后来,该案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都很满意。
无论身在何方,总是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如同一块阶石,虽不引人注目,但却坚实管用。王鲁海就是这样一个人。2002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襄城区委政法委任职,负责政工人事工作。那时,正值干部人事系统软件升级,升级工作涉及全区政法系统全体干警,需要对系统每一名人员基本资料熟悉掌握,工作量巨大。王鲁海考虑到机关人手少的困难,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不完成任务,我引咎辞职!政法委一位老同志为他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捏了把汗,私下告诉他:“小王,你刚来,这项任务如此繁重而艰难,你一个人能行吗?可不要硬逞强啊!”王鲁海听后用力点了下头:“放心吧,我能行!”此后,他连续十几天关在办公室翻阅、熟记档案资料,饿了,泡包方便面;困了,合身在沙发上睡一会。就这样,他硬是凭着一股子冲劲,准确掌握了全区政法系统230余名干部的履历。多年来,提及此事,很多人都称他为人事工作史上最牛的“活硬盘”。
2011年6月,王鲁海又回到了襄城区法院工作,并走上领导岗位。他分管法警工作时,恰逢襄城法院被列为全国司法公开试点法院,这对法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警大队大队长余胜谦说,我们法警大队每年都要选择在最炎热的盛夏进行集中训练,王鲁海无论工作怎么忙都会坚持到训练场上来,队员晒多长时间太阳,淋多少雨,他一点都不少,队员们发自内心被感动了,心气也就更高了。我有时劝他不要来,他却说不了解一线的付出,根本就带不好队伍。
2012年,国家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到襄城区法院考核司法公开试点。在庭审现场,法警在押解犯罪嫌疑人、庭外安保、现场秩序维护、传递证据等工作中,都表现得极其规范,让挑剔的考核组专家找不出半点瑕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襄城区法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考核,而法警的表现更是给考核组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年,法院法警大队获得全市司法警察警务工作年度考核第一名,并获全省先进,创历史最好成绩。
心中只有事业、只有同志,唯独没有自己。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情操!王鲁海做到了。
曾几何时,有人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每年都负责评比、考核,同事们很信任你,这可不容易,但你自己却怎么连一个市级以上的荣誉都没有啊?王鲁海笑答:“我也想啊,可一线的干部比我更辛苦,荣誉应该是他们的。”
对于这些,余胜谦感受颇深:2012年12月底,市委政法委给襄城区政法系统一个“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平安指导员”的表彰名额,因为襄城区法院这方面工作抓得好,王鲁海又是责任人,于是区委政法委特意将这个名额给了他。谁知,表彰事迹呈报表一到王鲁海手中,他立马来到法警大队,把表郑重交到余胜谦手中:“法院这项工作做得好,作为法警大队长,你功不可没,按要求把表填好上报吧。”就这样,又一次荣誉被他让给了同事。襄城区法院政治处的同志告诉记者,像这样将荣誉让给同志的事,王鲁海还有很多很多。
还有件“让”的故事至今令襄城区法院的老干警们念念不忘。2013年初,襄城区给了法院四个正科级指标。王鲁海副科已满十年,又是院党组成员,给他解决正科级谁也不会有意见。可当时法院老同志多,面对“僧”多“粥”少的难题,王鲁海第一个站出来提出将指标让给一个即将退休的老同志。院党组会上,他饱含深情地说:“院里老法官们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容易,为法院建设奉献太多,这指标应该优先考虑他们!”就这样,正科的“官帽”安在了普通的老干警头上,作为院党组成员的他,直到去世仍是副科级。
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厌其烦地奔波,所有的疲惫和乏累早已悄悄袭来,王鲁海那岌岌可危的健康正逐渐被吞噬。妻子刘丹莉无法忘记,手机经常收到丈夫的短信内容是:“我正在开会,不能按时回家吃饭。”“我晚上加班,你先睡吧。”“我今天要出差,你把老妈和儿子照顾好。”有时晚上回来,他坐在沙发上几句话没说完就睡着了。今年春节过后,王鲁海经常感到头昏,每到这时,他都是忍,实在忍不住了,就用手捶捶脖子。五一前一段时间,王鲁海频繁地重复这个动作,同事宋本昌劝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并帮他联系了医生。可他却说,头昏应该是颈椎病引起的,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处于关键时期,工作千头万绪,实在走不开,等忙完了手头的这些事情再去检查吧。没想到,这一忙竟忙成了永别。
襄城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卢伟告诉记者,王鲁海1993年9月从上海师大法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襄城区法院工作。在法院工作期间,作为审判员,经他审理和执行的各类案件数百件,无一起错案;作为院领导,他尽职尽责,所分管的纪检监察、政工、法警工作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市法院系统单项业绩考核前列。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他的敬业精神和个人操守,都为襄城区法院树立了典范。
“维持审判机关一片净土,必须坚持原则,正直无私,敢于担当,清廉自律。作为纪检组长,他做到了守土有责。”
永远有多远?对于长眠于“天平”上的王鲁海来说,已是一个永远没法给出答案的疑问句。然而,在他从事法院纪检监察工作三年多时间的履历表上,人们看到了这样的诠释:永远,意味着要永远坚定信念,跟党走、不变色,永远有责任、有担当、守土有责!
2011年,王鲁海被分工负责纪检监察工作。上任后不久,他调研发现,襄城法院建院近30年没有一名干警受到刑事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早预防、早查处、防患于未然。为了巩固这一成果,他向院党组建议把刚性执纪融入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干警心中,造就风清气正环境,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2012年,法院接到一起信访案件,信访人称该院某执行法官在执行扣划广东一家企业拖欠的50万元工程款时,多扣划了对方10万元。
得知此事后,王鲁海一连七个昼夜查看卷宗,查明这家广东企业在襄阳除了这50万元欠款外,多扣划的10万元欠款本应由本市另外一家兄弟法院执行追讨。该执行法官是受人所托,在兄弟法院执行委托手续尚未办好时,就将这10万元欠款一道执行了回来。
此举不符合执行程序,属严重越权行为!王鲁海根据错误情节建议给这位执行法官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调离执行岗位。这时有不少人找到王鲁海,替该执行法官说情,说:“为了与人方便,情有可原,如果晚两天再执行,也许委托手续就办好了,不要‘钻牛角尖’。”
“错了就是错了,必须严肃纪律,对当事人负责!”王鲁海向法院党组报告了此事和处理意见,得到了党组的采纳。
纪检组长岗位的特殊性需要铁面无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食人间烟火”,不懂得感情。在处理上述执行法官之前,王鲁海一遍又一遍地找他谈心,一针见血指出他所犯错误的同时,和风细雨地帮他卸下包袱、鼓励其从哪里摔倒从哪里爬起,严守法纪,争做好法官,使其原本抵触的情绪渐渐消除了,愉快地接受了处分。然而,王鲁海对他的帮助并未停止,这位法官调到法庭后,他又先后四次来到法庭看望,帮助这位法官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与问题。纪检组长对纪律底线的坚守和对干部的深情厚爱,像团团烈火燃烧着干警的心。得知王鲁海病倒的消息后,这位法官第一时间从法庭赶到医院看望。王鲁海去世后,又是这位从不流泪的年轻法官在殡仪馆流着泪为这位好领导、好大哥守灵两天两夜。
“我的这个兄弟执行纪律,就像QQ验证密码一样,差一点就不行,谁说情都没用。”余胜谦说,“去年9月,我出公差,不能在晚上9点前把警车开回单位,按规定应该提前报备,但那天我太累,忘记这事了,结果被扣了两分,记入全年业绩考核。有同事劝我去找王鲁海说情,我说:‘没有用,他不会通融的’。不仅如此,他还把我叫到办公室严厉地评了一通:‘大小你也是个领导,你这样不守纪律怎么去带队伍?’说实话,这话用来说一位50多岁的老同志,我心里像针扎一样难受!”
后来几天,不断有人为此类小事去找王鲁海通融,结果都被挡了回去。王鲁海说,纪律就在那里,执行必须不差分毫,群众都在看着,要成为合格党员、合格法律工作者,必须如此。
无论是审判执行业务,还是队伍管理,王鲁海都坚持严格制度,一把“尺子”量到底。负责纪检监察工作两年多来,先后发出书面通报20多期、被通报批评的干警50余人次,营造了法院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有人说,法官是一个敏感的职业。的确,审判工作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糖衣炮弹”的袭击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念,筑牢廉洁公正的思想防线。
一次,王鲁海协助其他同事去湖北省钟祥市执行一起经济纠纷案件,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把拖欠多年的10多万元要了回来,当事人在回襄阳的路上悄悄塞给他5000元钱说是感谢费,被当即拒绝。他还扳着脸告诉当事人:“依法办案是法官的职责,这钱绝对不能要。同时,你以后也不要随便给法官送钱,这样做会害了干部!”后来,这位当事人逢人便说:“像王鲁海这样的法官,咱老百姓信得过!”
一次,一位当事人为了感谢王鲁海对他的帮助,购买了一张面值200元的购物卡送给了他的家人。王鲁海知道后要回亲自送到那位当事人手中,告诉他:“今天我拿了你一根针,明天就有可能会牵你一头牛。所以,为你办事是我的职责所在,一分钱都不能收!”
就是这样,王鲁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着法官职业的这片净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来党和人民的信任,真正做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双赢。
王鲁海的大姨妹刘湘丽回想起姐夫在世时对家里做的一些“绝情”事,如数家珍:2012年9月初,因考虑到外甥(王鲁海的儿子)在襄阳四中上学距家太远,就叫孩子搬到在四中附近的自己家去住。搬行李那天,给姐夫王鲁海打了个电话:“姐夫,孩子搬到我那去住,被子、书什么的太多,能不能叫你们院的汽车来帮忙拉一下?”“那怎么行,万万不可以!”王鲁海一口回绝。“你咋这么一根筋,你说说自从你当官后家里啥时候用过你的车?一次都没用过!”刘湘丽有些气恼。“一次没用就对了。这样吧,你和你姐用自行车慢慢驮吧。对了,顺便‘教育’你一下,此事到此为止,以后使用院里公车类似占公家便宜的事不许再提!”后来,她们姐妹俩一人推自行车一人后边扶着,来回好几公里的路硬是折腾了几趟。面对记者的采访,刘湘丽泪流满面:“姐夫在生前因为太‘抠’遭到了我们很多埋怨,现在想想是我们错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姐夫清廉是对的,他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李丰武是襄城区法院一名老干警,近两年来与王鲁海一起出差较多。他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难忘的故事:去年9月,法院从江西九江市公开招考了一名干警,受襄城区委组织部和院党组委派,王鲁海带领李丰武驱车前往政审。到达九江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在街边地摊上简单吃了点饭后,开始寻找住宿地。“这家不行,再找找看。”“这家也不行,再找找看。”“这家还不行,再往前看看。”就这样,王鲁海进了一家宾馆又一家宾馆,像走马灯似的一连走了五六家才决定住下来。一直不解其意的李丰武拿到押金单后才猛然恍悟:原来王鲁海是为了节约费用才选择了这家80元一晚的城市中少有的小旅馆住下。在办完事回来的路上,李丰武对王鲁海说:“庐山我没来过,正好咱们路过,能不能停留下玩一玩?”谁知王鲁海想都没想说:“那可不行,咱们要抓紧赶回去,院里事太多了!”
王鲁海担任纪检组长虽然时间不长,但工作成绩却捷报频传、令同行刮目相看。他分管的法院纪检监察工作连续两年名列全市法院系统单项业绩考核前茅。
他的双亲常年患有重病,家境一贫如洗且欠有外债,然而他却勤于修身,俭以养德,真诚善良,乐于助人,多年来坚持默默资助山东老家的五保老人。
工作20多年,王鲁海一家一直住在70余平方米的老房子里。送走王鲁海后的第六天,记者来到位于襄城区公安分局家属院他的家。
这哪是家啊?一进门,记者蓦然惊呆了:狭小的客厅里,摆放的一套磨得白黄色交加、海绵四处裸露的破旧的沙发非常扎眼。墙角处,一台20年前生产的第一代“长虹牌”电视机静静地放在那里。门的左侧,摆着一张表面油漆脱落、木板多处开裂、铁腿锈迹斑斑的直径不足70公分的小餐桌。客厅一角和两个卧室里分别摆着三张木床,其中2张旧床格外显眼。卧室一个陈旧的衣柜里,除了王鲁海的几套法官制服外,3件洗得早已变色的夹克衫和几件旧衬衫悬挂其中。整个家中,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台1匹的壁挂式空调。破的令人心酸,穷的叫人心寒。
在记者的刨根问底下,王鲁海的大姨妹刘湘丽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介绍说:“沙发是自己1997年结婚时买的,2005年搬家时看到姐姐家连坐的东西都没有,就把这套淘汰的沙发给了他们。到现在,这套沙发已经用了17个年头了。小餐桌是父亲用了10多年后送给姐姐的。电视机是姐姐1995年结婚时娘家给的陪嫁品。家里的3张床,一张是姐姐自己买的,一张是父亲不用了送的,另一张则是小妹妹刘珊红不用了送的。此时,王鲁海的妻子刘丹莉介绍说:“鲁海的父亲去年5月9日去世后,他担心家里的母亲孤单,将中风偏瘫的老母亲接到襄阳,老人一间房,读高二的儿子一间房,我们俩就睡在客厅里。
白发人送黑发人,王鲁海的突然去世,令他年逾七旬的老岳父刘天意悲痛欲绝。在医院为女婿整理遗物时,老人家发现王鲁海衣兜里只有皱巴巴的30多元的零票子。刘天意颤抖着手掏了出来,但随之又放了进去:“我孩子一辈子清贫,这几十元零票子就让他带走吧!”
采访中,王鲁海的妻子刘丹莉拿出丈夫去世时脚上穿的已经磨出蚕豆大破洞的皮鞋,泣不成声好一会道:“‘五一’那天,我对他说你看你鞋底都通了,我前两天在一家商店看了双180元的皮鞋,啥时去试试买了吧。他听后连连摇头说,太贵了,不买不买,我这两天太忙走不开,补一补还能穿。”刘丹莉做梦都没想到,丈夫会穿着这样一双鞋离开人世!
王鲁海的清贫几乎不被人知,因为他从不向人谈起家庭的情况,也因为谁也不曾想到:在如今的大都市里,竟然还有王鲁海这样清贫的干部!
然而,王鲁海的清贫不仅仅展现于记者面前破烂的家具,还有他走后欠下了近20万元的债务!
上高中的儿子3万多元学费是借的;
家里买房子交的10多万元是借的;
给父母亲治病的5万多元也是借的。
记者发现,在王鲁海的借款名单中,有亲戚、有朋友,但唯独没有法院的同事。“王鲁海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的战友们啊!”一位陪同记者采访的法院干警抹着眼泪喃喃道。
英雄的土地孕育着英雄的儿女。王鲁海1971年出生于革命老区——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王庄集镇王庄集村,与“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孔繁森是同一个故乡。5月17日,记者驱车10多个小时来到这里,试图寻找英雄成长的足迹。
看到记者一行的到来,众多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赶来,用那浓重的山东口音向记者讲述着关于鲁海的故事。
朱福启是王鲁海的初中同班同学,对上学时王鲁海的形象十分清晰:“那时的鲁海因为家里很穷,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着补丁,但是他人穷志不短,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地上有5元钱,鲁海捡起后不是把它拿回家,而是转身跑步返回学校,交到了老师手中。”
“王鲁海是我们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当年他考上大学时全村人为他骄傲;如今他当干部了家境虽然清贫,但却常年帮助支持村里的五保户,这很让家乡人骄傲。”王庄集村党支部书记张来兵提起王鲁海,一脸的自豪。他透露,村里90多岁的五保户王守忠一直得到王鲁海的帮助。王鲁海常年悄悄坚持给老人家寄钱的事,直到老人临终前别人才得知。村里另一位五保户——今年70岁的王文交也一直受到王鲁海的帮助。“鲁海不仅给他寄钱,而且每次回来都上门陪老人聊天,临行前帮助老人把水缸的水挑满,把烧火的木柴劈好。老人逢人就说‘小海就是我的儿子,我能活到今天,多亏了他啊!’”
来到王鲁海家老屋,三间泥坯房在风雨中似有摇摇欲坠之感。他的弟媳王喜英倚着墙不住地哭泣:“俺爹患脑萎缩、高血压、老年痴呆,几年躺在床上不能动;俺妈偏瘫十七年整日卧床,俺老公在外打工,照顾两个重病老人和三个小孩的担子压得俺有时喘不过气来时,就埋怨俺哥。特别是去年5月俺爹去世前病重好多日子,给他打电话叫他回来,可他总是说忙啊忙,直到老人闭眼都没能见他一眼,那段日子俺心里很生气。总觉得他在城里当官日子要好得多,哪知道,俺哥日子过得这不好!俺错怪他了!”
是啊,错怪他了。多年来,王鲁海把忠心献给国家,把爱心献给当事人,把诚心献给同事,把信心留给自己。他用真心与当事人、与同事真诚地交流,用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多少干涸的心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着一名共和国法官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信念坚定、无私无畏的好法官。近日,襄城区委追授王鲁海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号召全市法官向他学习,省高院纪检组印发了《关于向王鲁海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省法院纪检监察干部开展向王鲁海同志学习的活动。在5月20日召开的《全省法院系统扎实推进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省高院李静院长号召全省法官向王鲁海先进事迹学习。他生前所在的襄城区法院正在如火如荼地组织开展各种向他学习活动。
清魂一缕凌空去,幽香不叹笑东风。王鲁海已经远去,可是,那种痛却一如昨天。那座碑,永远在我们心中!